
王靈官簡介
王靈官,又稱王天君、王恩主、豁落靈官王天君,是道教中威力極大的護法神祇,負責鎮守山門、驅邪除惡、護持正道。祂在道教護法神系中地位崇高,被譽為「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」,信仰遍及台灣、中國各地。
重要事蹟與傳說
- 驅邪除妖,拯救百姓
王靈官前身名為王惡,勇闖妖怪佔據的古廟,雖然法力不及妖怪,但展現見義勇為的精神。
當地百姓因妖怪作亂被迫以兒女祭祀,王惡奮勇對抗,後來薩守堅真人路過,施法降伏妖怪,並帶來瘟疫解藥,救助百姓。
- 師徒奇緣,轉化成神
王靈官原為湘陰地方山神,因貪戀血食、索取人牲,被薩守堅真人以雷法焚廟懲戒。不服氣的王靈官暗中跟隨薩真人十二年,觀察其德行,最終誠心拜師學道,從此斷惡修善,成為守護正道的神將。額間獲賜「慧眼」與神鞭,能察覺善惡、懲戒邪惡,象徵法眼如炬、正氣凜然。
- 受封與神格提升
因勇猛與正直,受玉皇上帝敕封為「豁落元帥」、「玉樞火府天將」、「隆恩真君」等,成為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。
明清以來,道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,塑像多為紅臉三目,手持金鞭,象徵威猛與正直。
- 除暴安良,維護正道
王靈官專責懲戒不忠不孝、大奸大惡之徒,維護社會安寧。
常下凡親自查訪民情,確保執法公正,並發大誓願,度化世人,期勉世人遵循五倫八德,行善積德。
文化形象與信仰
形象威武:紅面赤髮、三目怒視、身披金甲、手執金鞭,足踏風火輪。
能驅邪治病、降雨開晴,是民間重要的護法神明。
在扶鸞信仰中,與關帝君、呂祖師等合稱「五恩主」。
護法神中的第一位王靈官之所以被尊為護法神中的第一位,原因如下:
地位崇高:為護法三十六天君之首,統領眾多神將,負責鎮守山門、糾察天上人間、驅邪除惡。
靈官殿祭祀
王靈官常被奉祀於道觀的「靈官殿」,通常位於山門或正殿旁,象徵鎮守山門、驅邪護法。信眾進入道觀時,會先向王靈官行禮祈福,祈求平安與驅除邪靈。
聖誕慶典
王靈官的聖誕日(多在農曆六月十五或十六日)是重要祭典,廟宇會舉行誦經、齋醮、放焰口施食等法事,並安排歌仔戲等傳統戲曲演出,藉此祈求神明護佑與社區和諧。
燒王船與驅瘟儀式
在部分地區,王靈官被視為驅瘟神,祭祀時會有「燒王船」儀式,象徵將瘟疫和邪氣送出境外,保護村落平安。此傳統祭典深植於閩南及臺灣民間信仰。
誦經與法會
祭祀過程中,常由道士誦念《天地八陽神咒經》、《金剛寶懺》、《慈悲三昧水懺》等經文,並舉行齋天、放焰口等法會,淨化環境,超度孤魂,祈求神明庇佑。
三獻禮與安龍謝土
部分廟宇會舉行三獻禮(獻茶、獻果、獻香)及安龍謝土儀式,祈求土地神與王靈官護持地方安寧,這在道教及民間信仰中是常見的祭祀程序。
民間信仰結合道教義理
王靈官的祭祀不僅是表面上的香火,還結合道教教義,強調淨化人心、懲惡揚善,信眾透過祭祀與誦經,期望得到心靈的安定與道德的提升。
地方社區的聚族功能
在某些地區,祭祀王靈官也是族群或社區的凝聚活動,透過集體祭祀,增強族群認同與團結。
專責鎮守山門:道觀山門內第一座殿常為「靈官殿」,象徵進入道教聖地必先獲其護佑。法力威猛,感應靈驗:三目慧眼、手持金鞭,能察善惡、懲奸除邪,信眾祈求常有靈驗感應。歷代帝王重視,信仰廣泛:明清以來,歷代皇帝敕封,並在全國各地道觀設立靈官殿。與佛教韋馱菩薩地位相當:是守護道場、護持正法的代表神祇。
結語
王靈官的事蹟強調「見義勇為、懲惡揚善、護持正道」,是道教信仰中正氣與慈悲兼具的代表。其護法地位、神威靈驗、文化形象與信仰影響,至今仍深植於華人民間信仰與宗教文化之中。